信阳毛尖信阳毛尖百科信阳毛尖历史

茶叶历史大记

时间:2018-07-31 10:12

公元前2737年 中国神农氏发现茶叶,并用其解毒

公元前1066年 茶叶已作为贡品和饮料献周武王

公元前168年 茶叶已成为随葬品

公元前59年 四川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已出现茶叶初级市场

公元前317—323年 中国以茶待客约定成俗

公元前350年 郭璞注《尔雅》描述茶形状及其应用

公元前386—532年 中国北魏时期开始加工茶饼,饮茶开始加入洋葱、橘皮等调料

公元420—589年 中国出现茶馆(当时叫茶寮)

公元641年 茶叶和饮茶习俗由文成公主传入西藏

公元671年 中国出现第一张茶画《萧翼赚兰亭图》作者唐代早期著名画家阎立本)

公元752年 中国第一首名茶诗《仙人掌》问世(作者李白)。在此以前只有《娇女诗》提到煮茶

公元773年 陆羽在湖州建成“三癸亭”。

公元766—795年 “茶道”一词出现在皎然的诗中:“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封氏闻见记》中也有“于是茶道大的记载。

公元780年 中国唐代陆羽写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公元805年 中国茶种由日本最澄禅师传入日本。

公元835年 “榷茶”先是由郑注提出,后又经当时的宰相王涯提出,实行茶叶专卖并任中国第一位“榷茶使”。

公元960年 中国宋太祖皇帝诏设茶库。

公元969年 茶被定为中国的军需品

公元1107年 宗徽宗赵佶写成《大观茶论》

公元1159年 日本高僧从杭州郊外径山寺传入的佛茶礼暨南宋茶道程式,在日本仍以“茶道”愿意原型推广,今人常有误解系日本创始了“茶道”

公元1191年 日本荣西禅师写了日本第一本茶书——吃茶养生记》

公元1391年 改团茶为散茶作贡茶,从此散茶逐渐普及全国,团茶渐少

公元1610年 东印度公司的荷兰船首航从爪哇岛运中国茶到欧洲。

公元1657年 伦敦Car Ways咖啡馆首次出售茶叶。

公元1661年 日本乌奇郡僧隐之发明烘焙制茶法,所制茶名曰:“隐之茶”。

公元1668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并于次年从中国直接进口茶叶。

公元1672年 日本高林谦三发明焙茶机,首次机械焙茶

公元1689年 中国厦门第一次直接向英国出口茶叶。

公元1710年 茶叶第一次在英国泰德报上作广告。

公元1715年 英国人第一次饮绿茶。

公元1750年 红茶在荷兰夺绿茶市场。

公元1774年 英国人Joun Wadhan首次获茶机专利

公元1782年 中国改组广州商行,以便管理国茶对外贸易。

公元1784年 英国茶税高达120%,引起西方国家争相进口中国茶叶。

公元1785年 美国货船“中国皇后”号运载第一批中国茶抵纽约

公元1810年 中国台湾引种茶树

公元1824年 锡兰人(斯里兰卡)从中国带入茶籽,在皇家植物园种植

公元1826年 伦敦好里门商店创始人Holiman首次出售包装茶。

公元1827年 爪哇政府首次派员到中国考察茶叶生产与制造。

公元1832年 美国商人艾萨克·麦基姆制成第一艘用于中国发展茶叶贸易的大型快速帆船“安·麦基姆”号

公元1834年 印度茶叶委员会首次派员到中国考察茶叶生产与加工。

公元1842年 中国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四口岸首次同时出口茶叶。

公元1844年 中国茶在毛里求斯开始种植。

公元1847年 中国茶在俄国开始种植

公元1850年 美国“东方”号快速帆船第一次从中国运茶抵伦敦

公元1853年 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论述中英茶叶贸易

公元1861年 俄国第一座砖茶厂在中国武汉建立

公元1862年 中国茶叶专家到日本传授茶叶车色技术

公元1868年 中国海关开始对茶叶出口进行统计

公元1869年 苏伊士运河通航,改变和缩短了东方茶叶贸易的通路

公元1870年 中国在福州建立第一个自己的砖茶厂

公元1872年 印度人发明第一台茶叶揉捻机

公元1878年 中国汉口砖茶厂首先利用水利制茶

公元1880年 约翰·沃克公司在锡兰制成茶叶揉捻机并开始出售

公元1882年 科伦坡首次举行茶叶拍卖

公元1886年 中国茶叶出口达到历史最高记录,出口13.41万吨。其中红茶10万吨,绿茶2.19万 吨,其他茶0.05万吨。这个出口数字一直 到1985年才达到

公元1887年 马拉维首次种茶

公元1891年 Charles Barlett获得第一部轴式茶叶混合机特许专利,在中国九江开始生产小点砖茶

公元1892年 英国伦敦A·V·Smitn首次得茶袋专利

公元1904年 锡兰研究乌龙茶产制的可能性

公元1904年 美国商人沙礼文发明袋泡茶

公元1905年 中国首次派人到印度和锡兰考察茶业

公元1915年 中国农商部在安徽祁门建立茶叶改良场中国茶“太平猴魁”、“狗牯脑”、“惠明茶”、“詹金园乌龙茶”、“安化红茶”、台湾“色种茶”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得金奖,台湾乌龙得大奖

公元1931年 美国人威廉·乌克斯写成茶叶巨著——《茶叶全书》中国在上海、汉口设立茶叶检验处

公元1932年 国际市场茶叶委员会成立

公元1937年 国明党实业部联合产茶六省,即茶商领袖,创立中国茶叶公司,5月上海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茶叶刊物-《茶报》

公元1940年 中国重庆复旦大学成立茶叶专业,这是我国第一处高等院校首次设立茶叶系科

公元1949年 5月 《茶叶全书》在上海翻译出版,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茶叶公司,首任经理由农业部副部长吴觉农兼任

公元1956年 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成立茶叶局

公元1958年 毛泽东主席在安徽视察时发出了“今后要在山坡上多多开辟茶园”的号召,从而推动了中国茶叶的大发展

公元1958年 中国农科院在杭州成立茶叶研究所

公元1964年 中国茶叶学会在杭州成立

公元1974年 中国召开全国茶叶工作会议,国家领导人提出:“茶叶发展要加快,要搞年产五万担的100个基地县”。国家给物资、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又一次推动了茶叶的大发展

公元1978年 供销总社在杭州成立茶叶加工研究所,在安徽农学院建立机械制茶专业

公元1981年 印度茶叶协会成立100周年,进行了重大宣传,新加坡茶叶拍卖市场开业。

公元1981年 台湾同时出现8家茶艺馆,是中国最早的茶艺馆

公元1981年 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北京成立

公元1984年 世界红茶市场出现第三次大涨价,伦敦市场平均价高达262.80便士/kg,中国茶叶出口第一次突破历史最高峰

公元1984年6月 国务院以国发75号文件批准内销、 出口茶彻底放开,从此茶叶撤消指令性计划和专卖

公元1985年 全国第一个“茶人之家”在杭州成立

公元1987年 陕西法门寺出土我国唐代的金银茶具

公元1988年 北京老舍茶馆创建开业

公元1989年5月 台湾陆羽茶文化访问团一行19人参观访问了香港和大陆的主要产茶省,首次进行了茶艺表演

公元1989年10月 当代茶圣吴觉农逝世

公元1990年8月 “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

公元1991年 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建成

公元1992年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浙江宁波成立,《中国茶经》出版 李鹏总理视察中国茶叶博物馆,并题写“龙井茶”三字留念

公元1993年11月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杭州成立

公元 1 9 9 4 年 8 月 中国第一家私立纯茶道茶艺馆“太极茶道苑”在杭州开办

公元1997年 中国邮电部发行一套四枚茶的邮票。分别是《茶圣》、《茶王》、《茶器》、《茶会》

公元1998年6月底 伦敦这个具有150多年历史的世界最大茶叶拍卖市场关闭。

公元2002年 台湾茶商李瑞河投资在福建兴建的茶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公元2002年 中国第一张茶报《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出版发行。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茶的起源和历程可以总结为一下六项:

1:启蒙

2:萌芽

3:形成

4:兴盛

5:普及

6:发展

具体如下:

1: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

3: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宋朝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

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

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

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信阳毛尖百科
信阳毛尖辨别
三种方式四个要点 古丈毛尖的正确泡法 和你一起走进古丈毛尖 古丈毛尖,属 绿茶 类,古今名 茶 ,因地得名,产于湖南武陵山区古丈县,境内崇山峻岭,谷幽林深,溪河网布
信阳毛尖商城